Search

正向教養的日常慣例有助於消弭親子拉鋸戰,並提供家庭成員尋求歸屬感和為家庭貢獻的方法。
  • Share this:

正向教養的日常慣例有助於消弭親子拉鋸戰,並提供家庭成員尋求歸屬感和為家庭貢獻的方法。

建立良好的日常慣例,能協助父母發展家庭的長期利益。所謂的長期利益包括安全感、相對寧靜的家庭氣氛、信任,以及孩子可以學習的生活技能。孩子有機會學習專注於情境的需求:去做需要被完成的事。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感受自己的能力,並能夠在家庭中與人合作。

請記住,即使我們想要改變(或知道改變)對我們有益,但,抗拒改變是人的本性。當你認識到這一點,在孩子停止抵抗之前,你將能更容易地持續貫徹並建立良好的日常慣例。

取自《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: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》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各位朋友,早安:

昨天的贈書直播反映熱烈,感謝將近六百位朋友在線上一起參與討論。因為直播下方朋友提到對這本書有興趣,所以我今天晚上約9點半左右會再談談我對非暴力溝通的體會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220440724638912/videos/2948948311825924/

其實溝通也有sop,用非暴力溝通養成習慣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得表達我們自己。我們的日常生活,也有一定的結構,只是有人的作息穩定,有人的生活安排變動較大。

包括家庭會議,包括全家一起做家事,都可以是日常慣例裡面的項目。簡單來說,從小養成習慣,時間一到,該做什麼都不用太催促。

當然,日常慣例要經過家庭會議討論,大家都同意,每個家庭成員會比較有動力執行。製作成可視的圖表,放在家裡顯眼的地方,也是個非語言的提醒。製作成可以打勾的海報或白板也好,比較年幼的孩子會很有成就感。

祝願您,習慣用清楚的方式溝通,用規律的生活幫助自己穩定情緒!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建立日常慣例

【文/ 簡.尼爾森, 琳.洛特, 史蒂芬.格林】

父母為孩子設定限制最有效的形式之一,就是建立日常慣例。問題在於,有時你所建立的日常慣例並非你想要的。

晚上你通常要花兩小時才能讓孩子上床睡覺嗎?你早上需要嘮叨、哄騙、提醒甚至叫囂,才能讓孩子做好上學前的準備嗎?你需要做所有的家事並因此感到不滿嗎?其實這些都是日常慣例。我們猜想你會樂於建立新的日常慣例,讓全家人在其中付出與收穫,並發揮主動性和創意。正向教養的日常慣例有助於消弭親子拉鋸戰,並提供家庭成員尋求歸屬感和為家庭貢獻的方法。

建立良好的日常慣例,能協助父母發展家庭的長期利益。所謂的長期利益包括安全感、相對寧靜的家庭氣氛、信任,以及孩子可以學習的生活技能。孩子有機會學習專注於情境的需求:去做需要被完成的事。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感受自己的能力,並能夠在家庭中與人合作。

孩子喜歡日常慣例,並對此反應良好。孩子年紀越小,日常慣例的撫慰效果就越大。想像一下,原本習慣在故事時間前吃餅乾、喝牛奶的學齡前兒童,在代課老師改變這個順序後,試圖進行調整的模樣。一旦日常慣例確立後,父母便不需要一直要求孩子幫忙

一開始,可以由你來建立日常慣例。例如先穿上睡衣,然後講故事,接著擁抱,最後是睡覺時間。有些極年幼的孩子會對你說:如果你不躺在他身邊直到他睡著,他就不上床睡覺—這和建立日常慣例是非常不同的。只要你溫和且堅定,在孩子成長並準備試探你設定的規則前,你所建立的日常慣例都會有用。到了那時,即使是幼兒也能參與建立日常慣例,來減少睡覺、清晨準備、用餐、家庭作業、度假等等挑戰。

例如,你可以問一個兩歲大的孩子:「睡覺前需要做些什麼?」如果他沒辦法想到答案,你可以說:「刷牙?」一旦你有了一份完整清單,其中可能包括吃點心、洗澡時間、穿睡衣、刷牙、選擇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(這有助於消除早上的拉鋸戰)、說故事時間、擁抱等之後,幫助孩子決定需要完成的順序。建立一個睡前日常慣例表,然後拍攝孩子進行每項任務的照片,幫他把照片貼到慣例表上,每項任務旁邊。孩子喜歡在睡前日常慣例表上,看到自己從事每項任務的照片。

現在,讓日常慣例表發號司令。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孩子將會熱切地遵循自己的慣例。如果他忘記了,你可以問:「日常慣例圖表上,下一步是什麼?」讓孩子來回答你而非被告知時,他會更願意合作。

最後,透過堅定和溫和的行動來執行日常慣例。對孩子提及他的圖表或任務清單,或是問他「我們的協議是什麼?」拒絕拯救和說教。

建立日常慣例的另一個訣竅是設定期限。在建立日常慣例時,從期限開始往前推算,以確定完成任務需要的時間。例如,如果你想在星期天下午兩點前打掃完房子,讓全家人有時間一起外出,你便要思考這會牽涉到哪些工作、需要多長時間,以及每個人需要何時開始才能準時完成。請注意,大多數的日常慣例會牽涉到整個家庭。我們發現,當全家人一起工作,而非父母不在,只留給孩子一份要完成的任務清單時,日常慣例才會最有效果。

以下是一些日常慣例的範例:

■ 打掃房子
每週選擇一個時段,共同打掃房子。每名家庭成員可以選擇一個或兩個房間進行打掃,或是負責一至兩項的任務,如擦桌子或清理水槽。一旦每個人經過與他人共同工作的訓練,一家人可以在一小時內打掃完有六個房間的房子。

■ 計畫和準備餐點
一個人負責做飯,一個人從旁協助,一個人負責擺餐具,一個人負責清理。在舉行家庭會議時,讓每名家庭成員至少選一晚,負責其中一項工作。製作一份餐點圖表,讓每個人列出想準備的食物。這份圖表可以包括主菜、蔬菜、沙拉和甜點。在擬定購物清單時使用這份圖表,能確保你購買到所需的食材。

■ 超市購物
在超市時,使用這份購物清單。讓每名家庭成員從主清單中挑選他們想在超市裡幫忙採購的物品。全家一起前往超市,讓每個人幫忙採購各自清單上的物品。約定在結帳櫃檯見面、付錢、回家,一起卸下採購物品,並將物品放到該放的位置上。

■ 刷牙
當孩子年紀還小時,他們需要你幫忙刷牙。跟孩子一起刷牙,協助他們使用牙線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將刷牙加入上學前和就寢前的任務清單上,對孩子會很有幫助。有些家庭也會將「睡前一起刷牙」建立成日常慣例。
如果孩子拒絕刷牙,不要嘮叨,請牙醫定期使用氟化物治療,幫忙預防蛀牙。使用星星獎賞表和賄賂是不尊重孩子的,因為這代表孩子沒有獎賞就不做事。它們也是不必要的,因為孩子喜歡做被期望的事。
許多牙醫和口腔衛生師會花時間和孩子談論口腔衛生,這也是對你的一大幫助。
這些只是部分家庭建立日常慣例的例子。以務實的態度面對,並且了解:日常慣例的運作,一開始不可能完美。習慣於某種行為模式的孩子,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相信父母說的話是認真的。

請記住,即使我們想要改變(或知道改變)對我們有益,但,抗拒改變是人的本性。當你認識到這一點,在孩子停止抵抗之前,你將能更容易地持續貫徹並建立良好的日常慣例。

.

以上文字取自
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: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╳92個教養現場難題,簡單實用,育兒更輕鬆!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52287

大好書屋

.

5/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9853315441996/

5/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266384843569683/

【因疫情取消】5/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9917322447609/
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